五一假期结束了。
你们,假期在路上顺利吗。
(但愿……没有堵车,一切顺利。)
(资料图)
前两天,淄博的一封“劝退”信,火了。
明明是让大家别扎堆“进淄赶烤”,但却情真意切,让人大呼暖心。
淄博建议“打时间差,换舒适度”。
同时,格局打开,推荐了“好客山东”,以及其他城市的风土人情。
是的,打开格局。
今天,我们想说说另外一个,
最近和淄博一样,因为满是真诚和热心,而被关注的安徽小城
—— 蚌埠。
当全体淄博人都在为城市而战时,
最近的蚌埠人,也真是要忙疯了。
如果说,淄博是天选之子,
那么安徽蚌埠,属于老天追着喂饭吃的那一类。
何为无心插柳,柳成荫呢?
和淄博走红的方式不一样。
因为最近的一部热播仙侠剧《长月烬明》,
剧中人物,墨河蚌族公主桑酒和东海蛟龙冥夜,
恰好完美对应了蚌埠的两大地标
张开河蚌的珍珠姑娘,和南北分界线上的盘龙。
蚌埠,又又又“蚌埠住了”。
剧中让大家磕生磕死的爱情故事,
就这样意外地照进了现实,恐怕连编剧也没有想到。
于是,蚌埠人,开始齐刷刷地整活。
虽然吐槽官方2G网,恨铁不成钢,在线监工文旅体。
但又积极自制宣传物料,警惕对家(宣城)抢跑。
同时,和淄博人一样,纷纷化身在线文旅大使,
好吃的、好玩的,全天候在线答疑。
评论区实时控评,变身语言战神疯狂输出。
更有志愿者响应,
免费载客的私家车,免费当导游的大学生都出动了。
甚至还有打算让出住宅,来接待客人。
难怪有人说,这份拿出掏家底子的真诚和实在,
可一点也不输淄博。
用拼命安利自家爱豆的心思,来安利自己的家乡,
也着实努力得让人心疼。
纵然,没有淄博烧烤,那般热火朝天,大红大紫。
但, 蚌埠,同样值得。
01
吃!得吃个痛快!
小龙虾、烧饼夹里脊嘎嘎香
淄博有烧烤,蚌埠有龙虾。
他们叫它——
这里有条大名鼎鼎的蚂虾街,
诞生了安徽最早的小龙虾老板,也缔造了安徽小龙虾的最高水平。
只是,已成过往。
今天的蚌埠人,早已经不只是在蚂虾江湖里沉浮。
“下次记得吃——
老新华书店的张记油炸,花鸟市场的雪圆,小好鞋底烧饼夹里脊,八一田老五和马记肥牛的牛肉汤,大楼的孜然羊肉卷饼,清华园小区门口的兴园上海生煎锅贴,还有他家的蛋汤。
还有还有——
张公山新村六村的大帅拉面,宽坐家宴的臭鳜鱼,妙味招领的冒菜和豆花,京味居的涮羊肉。”
在一条条打卡或准备打卡蚌埠的帖子下,
都少不了一份长长的蚌埠菜单。
吃个三天两夜,不带重样的那种。
更有本地人的秘籍传授,
譬如,自己从小喝到大的冰酒酿,搭配对面炸串,才叫一个过瘾。
还有,热情野生导游上线,只安利那种只开一家的老店。
他们亲切地邀请,也会提醒你,记得带个大胃王同伴。
毕竟,蚌埠的美食、小吃,真的不是一次就能吃完的。
▲图by 小红书截图
蚌埠摄影师 呼研共禹 ,不止一次给我们安利。
本地人爱吃的第一名,当属 烧饼夹里脊。
这个让李荣浩和马思纯都在节目上安利的美食小吃,
着实诱惑力十足。
在蚌埠的大街小巷,
烧饼夹里脊的小店随处可见。
刚出炉的脆皮烧饼,包裹上滋滋冒着热气的里脊肉,
加入蔬菜、其他肉类,刷上特制的酱料,
一口咬下去,满腹的幸福感,升腾而起。
△ 图/珠城文旅
如果要去吃,这几家店准没错
蚂虾街那家的满意卷饼、刘记烧饼夹里脊、张记油炸、二岗卫味、小好鞋底。
以及“最好吃的,永远是家楼下那家”。
蚌埠的 老式麻辣烫 ,各家有各家的特色。
本地人常吃的
小明麻辣烫、大张老式麻辣烫、胡姐麻辣烫,还有白氏麻辣烫。
在蚌埠,一定要尝一尝的,还有 牛肉汤和牛肉串。
这个推荐的店,可就多了
二岗淮南牛肉汤、老五、老六牛肉汤、穆斯林牛肉汤。
以及李荣浩推荐过的沙记特色牛肉串。
蚌埠人不仅爱喝汤,对面条,也是情有独钟。
在蚌埠有一条路,叫\"前进路\",但蚌埠人更喜欢称它 “面条街”。
什么干扣、盖浇、炒面、手擀面、板面、拉面......应有尽有。
爱面人士, 吃面就去
大帅拉面、新淮菜场小媳妇、五中石家面馆、国治街手擀鸡丝面、九州面馆盖浇、老三手擀面、吕阿婆的面等等。
如果这些还不够。
那么,就去泡蚌埠的特色美食街吧
篾匠街。
“一条篾匠街,百年蚌埠市”。
蚌埠最热闹的夜市,应该就是这儿了。
▲篾匠街 图by 淮上文旅
地处淮河路中段,百货大楼南面,原名中兴街。
解放前曾是篾匠荟萃之地,因而得名。
90年代末,演变成一条美食街,房屋也逐步改造成徽派建筑。
在蚌埠的地位,如同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城隍庙,北京的王府井。
这儿有孜然牛肉卷饼、爱华牛肉汤、秦淮人家鸡蛋饼、鸿记烫菜等等。
够你从街头,吃到街尾。
老地委美食街。
老地委宿舍算得上蚌埠人的记忆老街,位于火车站以北。
有人叫它交通三巷,而老蚌埠人都叫它“地委xu舍”。
老街上,老店多。
军盛烧饼夹里脊耗油串,知了、鸡尖、鸡腿、干子、香肠、鸡皮、里脊、青椒、生菜、土豆、骨肉相连、乌龙牛,不大的摊子几乎囊括了所有小吃品类。
这儿还有杨芳麻辣烫、老地委椒麻鸡、老四川龙虾、老六牛肉汤;
花鸟市场。
花鸟市场,是蚌埠人休闲淘宝的一大乐园。
花鸟鱼虫,各种古董新奇玩意儿,五花八门。
不过,还是有很多人奔着雪园小吃部而去。
这可是本地人的心头爱。
仅凭汤圆馄饨就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尤其是“四色汤圆”,分别是山楂、豆沙、芝麻、桂花四种馅料,Q弹饱满,翻滚在香甜可口的酒酿汤汁中,相当勾人食欲。
此外,还有一品面馆、潭记锅贴、张玉牛肉串、顶顶糕;
如果还不够尽兴,
我们给大家搜来了一份 #蚌埠美食地图#
今日蚌山,赞311
02
千里淮河第一港
中国南北间,是美丽珠城
蚌埠人有句口头禅: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毕竟,千里淮河第一港,安徽铁路第一站,
更是皖北最重要的城市,曾经的安徽C位。
作为安徽省的第一个地级市,
这不是我们第一次安利蚌埠了。
去年这座三线小城,因为网络热梗,而大火。
也因为风靡上个世纪80年代的龙虾,成为 中国吃虾第一城。
在地理上,它还是一座连接中国南北的城市。
前面提到过的,引发剧迷打卡热潮的地标盘龙,
就是蚌埠设立在淮河边的, 南北分界线纪念碑。
这座界碑,直直的立于河边公园,由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设计。
红色代表温暖的南方,蓝色代表相对寒冷的北方。
顶部,是苍龙展翅欲飞,中部,一颗明珠象征蚌埠为珠城。
是的,蚌埠简称蚌,又称珠城,是淮河文化发祥地之一。
淮河,将祖国南北分得明明白白,同样贯穿了蚌埠的城市灵魂。
95后蚌埠摄影师呼研共禹说,
蚌埠是一座在淮河的滋养下,
有过高光,但又归于普通、平淡、安稳的小城。
在蚌埠生活的幸福,
是遍布大街小巷,咬下一口烧饼夹里脊的满足;
也是当你站在淮河边,看江水滔滔时,
璀璨和浪漫,都散落在每一天的日出或晚霞里。
早年作家王安忆在蚌埠的插队的时候,
对这座城市,有更独特的认知。
就像她在《蚌埠》里写道的:
它,使孤陋寡闻的农民,变得见多识广了。无论多么遥远陌生的地方,因为有了蚌埠,就变得容易了解。
农民们会说:哦,从蚌埠往北。或者,从蚌埠往南。
他们生活在中国南北的中轴线上,也承接着一切来自南北的交融和互通。
△ 龙湖樱花
一向我们常言道,南稻北麦,南甜北咸。
而蚌埠,雨露均沾。
早上吃面,中午吃米,晚上喝粥,甜咸皆宜。
今天,走在蚌埠,
不管你是谁,都可以没有障碍地听懂蚌埠话。
△ 栖岩寺
“万里淮河听雨声”。
站在桥上,望向淮水。
关于河蚌姑娘的传说,彷佛在娓娓道来。
相传为了渔民,河蚌姑娘带领虾兵蟹将与龙王大战。
虽战死,却将珍珠般的坚毅璀璨之心,留在了人间。
蚌埠人,信仰河蚌姑娘的精神。
既有南方的温和细腻,亦有北方的豪迈大气,诞生了众多改变历史的雄才。
诸如,东晋的超级猛男桓温,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等等。
只是,“秋风淮水白苍茫,中有英雄泪几行”。
百年前的蚌埠,是淮河边上,一座采珠的小村庄。
百年后,人们为淮河边上的浪漫,而来。
这里,可以看到晚霞,映照着淮河的壮美。
△ 涂山日落
也能让你不自觉地想起,
4200年前大禹在此劈山导淮,召会诸侯,
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遥远传说;
如今,站在“冥夜”所在的龙子湖,
遥想朱元璋泛舟其上,
是不是别有一番跨越古今的韵味呢;
然后,再穿过长长的东海大道,
带着“冥夜”的守候,与“桑酒”在张公山下不期而遇。
△ 东海大道蔷薇花
——
这些天,不论是淄博的烧烤,还是蚌埠的“歪歪精”,
这背后,都传递着城市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内心那无比真挚的热烈。
当淄博用20天,建了一座烧烤城。
而这个五一,硬是将烧烤音乐节,办成了一场全民狂欢。
很难不让人动容。
就像有游客说的,人们贪念的真的只是一顿烧烤吗?
不过是那缺失的人间烟火罢了。
唯有真诚动人心。
一座城市的温暖,始终源于人和人。
下一个“淄博”,在蚌埠。
也是你我所在的,每一座城。
这个五一,你在哪儿?
上一篇 : 6日立夏:燕子衔春去,薰风带夏来 天天微动态
下一篇 : 最后一页